借力选课走班 转变育人方式
发布时间:2020-08-13 10:09:06 作者:本站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新高考背景下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从2017年秋季入学开始,山东省正式启动新高考改革。针对这场重大变革,潍坊一中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与国家发展的脉搏同步共振,不等不靠,先行先试,坚持用抓机遇的心态迎接挑战,积极投入到新高考综合改革之中,借力选课走班,转变育人方式,最大程度地为孩子发展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致力于创办适合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形势与问题                         

(一)新高考、新要求

新高考的基本特点是“立足差异,尊重选择,扬长避短,容短促长”,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学生“六选三”有20种组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保障学生的选择权真正落地,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势在必行。

(二)学校情况分析

优势:学校资源相对丰富,师资相对充足,生源质量相对较好,学校、教师和家长对新高考的理解度和认可度较高,多年来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学校有过选课走班和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这为新高考改革的推进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性铺垫。

问题:课程建设、思想统一、组织结构不够理顺、课堂尚需优化,

(三)选课走班六大挑战

新高考选课走班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通过文件学习,参考外出考察所见和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梳理出需要系统解决的“六大问题”:

一是采用什么模式走班的问题,是全走班,大走班,还是小走班,不走班?是分层走班还是不分层走班?分层走班分几层合适?

二是依托什么载体走班的问题,怎么搭建打造好这个载体?

三是如何指导学生选课走班,如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科目、课程选择的问题?

四是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室资源、教师资源、智慧平台等资源能否满足走班的需求问题?

五是选课走班后,学生流动性增强,如何解决管理难度增加,保障走班秩序的问题?

六是选课走班后,如何真正做好质量监控,保证走班后的教育教学质量问题?

二、方案与措施

(一)确定模式,全面走班

学校坚持“全打开、守底线”的走班原则。全打开:资源全打开,靠近学生方便使用;课程全开放,面向学生满足发展需求;组合全开设,满足每一名学生选择需要。守底线:遵循教育规律,遵守办学要求,开全开足课程,保证教学质量。

学校在综合研究、系统比对全国各地不同学校走班的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定位和办学追求,决定采用“复合式、全走班”走班模式。

1.复合式。即行政班与教学班复合存在,协调发展。

行政班是选课走班中的管理共同体,根据学生的“六选三”情况进行合理化搭配后形成,每班40左右,人员固定,采用全式组合、半式组合、散式组合三种编班形式。

教学班根据学生对课程的分类分层选择后重新优化组合形成,每班也是40人左右,是选课走班中的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科(包括体育、信息、通用、艺术)都有单独的教学班,根据所有学生的不同选择,每个年级有500多个不同的教学班

2.全走班。满足全部学生全部学科全部分层分类选择需要。

一是“六选三”20种组合全部开放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文化课学科全部实行分层分类教学;三是全部学生全部学科全部到相应的学科教室上课,最大程度的靠近和利用学科教学资源;四是体育、艺术(音美)、信息、通用、社团也全部根据学生的选择,实行选课走班。

根据学生的选择,学生每人都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课表,学生全部按自己的课表走班上课。

(二)课程建设,提供载体

课程是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载体和支撑,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学生才能更好成长。

1.加快课程开发。学校将2018年确定为课程建设年,组建了13个学科234名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建设项目组,采用“封闭研发和分散研发相结合,自主研发和专家指导相结合,整合校内资源和借鉴校外资源相结合”的研发策略,积极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特色课程的系统化开发。

2.建立课程体系。经过先后11次封闭研发,学校已初步构建起“两大类别、四大系列”课程新体系,为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提供了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课程支撑。

(1)理科类分层课程开设K1、K2、K3、K4四个层级,K3、K4课程适当引入自招课程、竞赛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等。

(2)文科类分类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根据课程类别设置,利用第二课堂分类开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例如,语文和外语学科针对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差别化实施。

(3)综合课程分为“立德、养智、健体、尚美、劳技”五个领域32个模块140多门课程,特别是学校虚拟城市综合实践课程和校外97个实践活动基地,较好地保障了综合实践课程的落地实施

(4)特需课程分为藏族学生援助课程、第二外语课程(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学科补弱课程等。

(三)生涯规划,引领指导

学校专门成立选课走班研究指导中心,设立咨询师、教育顾问和导师,建立选课指导团队和生涯规划教师团队,编制《学生选课走班指导手册》,制定了“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和“五步选科法”,对学生进行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提升学生的课程选择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

1.“一二三四五”工作策略

(1)围绕一个核心:立足差异、尊重选择、创造适合、适性发展。

(2)利用两大团队:生涯规划师(专业),人生成长导师。

(3)明确三层维度:诊断唤醒--知己--生涯觉察;体验修正--知彼--生涯探索;选择确定--知彼知己--生涯决策。

(4)突出四项内容:学业规划、专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

(5)采用五种方式:课堂教学主阵地、综合实践重体验、生涯测试明方向、团队服务展风采、社会资源进校园。

2.“五步选科法”

引导学生通过“就业目标(未来要干什么)--专业选择(职业与专业的关联)--学校选择(专业分布情况)--课程选择(专业限选情况)--完善选择(综合参考)”五步选科法,让学生能够“由理想到理性”的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和选考科目。

(四)调整结构,优化管理

学校逐步建立了以“四会一章程一核心”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实行以扁平化、分布式、制衡型为特征,学术与行政双线运行的管理模式。

1.扁平化管理,分布式领导。实行学部主任负责制,一级两部管理,新提拔的副校长兼任学部主任。各学部实行分布式领导,学部委员会为学部管理机构,下设导师、主任导师、课程主管、考勤主管、白自习主管等项目组,承担起分布式领导职责,分类分工负责学部各项管理工作,扩大管理参与度,提高管理效益,保障新高考改革稳步推进。

2.加强学术组织建设。学校不断健全完善学术组织建设,设立了学科主任,建立了学术委员会、选课走班指导中心、教学质量分析评价中心、课程中心(课改办公室)、奥赛课程部、自招课程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部等13个学术组织,加强学校学术能力建设,增强学校的学术功能,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干。

3. 项目驱动,破解难题。围绕选课走班分层教学,2017学校成立了21个项目组,2018年研究确定了18个项目组,2019年又研究确定了20个项目组,聚合骨干力量,成立项目组,建立学校项目发展共同体,行动研究,项目推进,使新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一个互相支撑的有机体系统。两年来,共成立了59个项目组,制订了《潍坊一中选课走班实施方案》等20多个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全员聘任制度等67个制度文件,为新高考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稳步推进和有序运转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4.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修订完善《潍坊一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出台了详细的实施细则,设立综合素质评价指导中心,成立教师与学生全员参与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团队,建设综合评价校本化电子管理系统,真正使综合素质评价成为选课走班后管理的抓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实现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创新性评价“四个结合”,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五)持续推动课堂改革,建立完善质量监控体系

1.开展课堂改进活动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是质量提升的主战场。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区分了不同的学习群体,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开展“基于问题的精准教学”课堂改进行动,聚焦关注学生个体,提高教学的精准性。

“基于问题的精准教学”,立足课程标准和学科质量标准,以“潍坊一中课堂教学大奖赛”为平台(每年分春秋两季),以“基于问题的精准教学”课堂观察表为载体,积极构建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下的高效课堂。

“基于问题的精准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有基本的教学流程与规范:

(1)自主预习,生成问题;(填写问题清单,课前上交)

(2)预习反馈、疑难浮现;(课前2分钟候课时间,教师汇总预习问题,筛选归类,嵌入课堂)

(3)导入新课、明确目标;(将教学目标通过课件或黑板显性展示)

(4)围绕目标,探究学习;(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依托,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展示)

(5)课堂观察,精讲点拨;(与学生的探究相结合,穿插教师的精讲点拨,解决学生探究中生成的问题和预习中呈现的问题;加强课堂观察,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6)达标训练,检测所学;(限时训练,当堂反馈,知晓教学目标的达标度与达标率)

(7)课堂小结,回扣目标;(课堂小结不仅要明确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更要总结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状态,目标的达成情况等)

(8)布置作业、学习提醒;(内容与要求要明确,学生要记在日清本上)

(9)课堂整理,问题上交(每节课须留出至少5分钟的课堂整理反思时间,将问题写在“堂堂清”清单上,下课离开教室时上交任课教师)。

2.完善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大型测试命题专家库,成立教学质量分析评价中心,制定修订《考试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学校诊断制度》、《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办法》,加强质量监控,保障走班质量。

3.建立校本化质量分析数据模型

参考山东省新高考八等级换算赋分办法,将全省每年的高考数据与我校的高考数据进行全面比对,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九等级质量分析评价数据模型”,让学生能够清醒认识自我的同时,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4.研制个性化学生成长分析系统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制开发了《学生个体化成长分析报告》,开展基于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质量评价,提高评价的精准性。

(六)整合丰富资源,满足走班需要

 1.合理规划,建设学科教室

学校用两年多的时间,争取专项资金建成各类学科教室153间,各类功能室71间,能够满足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选课走班教学需要。

实验、图书等资源配置全部配置进学科教室,学科教室是学科教学资源最充分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习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可以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和利用教育资源。学生可以“做中学”“学中做”。选课走班后,教师的办公工位也进入学科教室,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沟通与交流。学科教室逐步成为“有效教学”的最佳平台,成为师生生命生长最旺盛的地方。“走”只是实现了学生的选择,学科教室则最大程度发展了学生的选择。

2.高端定位,建设智慧校园

新高考改革的落地实施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学校投资1500万元的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已全部完成,电子班牌、选课系统、排课系统、监控系统、阅卷评价系统、过程性评价系统等已全部投入使用,能够支撑选课走班分层教学的现实要求和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

3.调控师资,解决教师“潮汐”问题

经过研究,可通过“增加编制、跨年级调配、校际调配”的办法进行解决。结合学校的实际师资情况,我们对选课走班后的师资调配问题制定了六套方案,目前我们采用的是第三套方案“4014”模式,能够满足需要。

三、改变与效果

新高考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实施以来,学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管理方式、评价方式开始发生系统地改变,随着学校育人方式和教育生态的改变,育人效果初步显现

(一)学生成长

(1)能力提升。学生的规划能力、适应能力、学习动力、学习生活效率、交际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2)特长发展。特别是奥赛、自招、机器人等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成果显著。近年来,生物奥赛有30多人获得全国联赛一等奖,8名学生获得金牌,1人获得银牌;信息学奥赛有28名学生获得全国联赛一等奖, 1名学生获得全国决赛银牌;化学奥赛4人获得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全国决赛金牌;数学奥赛4人获得一等奖,1人进入省队;物理奥赛3人获得一等奖。学校组建的机器人战队,多次在国内和国际大赛中获得冠军。

(3)成绩突破。近三年来(不包括2020年),学校有28人考人北大清华,7人考入人中央音乐学院,5人考入中央美术学院,900多人考入985高校,本科率接近100%。

2020高考,参加考试人数共1484人(其中含艺体生131人),在全省特招线比去年自招线计划减少近8000人的情况下,特招线(重本)过线人数1027人;艺体生全部过线;一段线(普本)除极个别同学外,全部过线;其中最高分711分,全省第一;700分以上2人,690分以上5人,680分以上12人。全省前10名2人,全省前50名3人,全省前100名4人。特招线过线率75.9﹪,一段线过线率97.9﹪。均创历史新高!

2.教师发展。选课走班分层教学后,新的教学组织结构的建立,为教师自动赋能,教师发展的动力被激发,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主动改变,走出舒适区,走出职业倦怠,开始“二次成长”。

3.社会认可。家长对学校办学的理解度越来越高,学校办学满意度逐年提升。

4.国家肯定

(1)2019年7月12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到学校调研新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情况,对我校的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予以肯定,称赞“这所学校办的好”。

(2)学校提报的课题《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普适性分层分类选课走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过层层选拔,被教育部确定为2019年全国“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

四、优化与改进

改革路上,一路走来,我们收获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进一步优化课表。在原有的课表刚性框架内,增加柔性因素,让教师和学生的课表更科学、更人性。

(二)进一步加强生涯规划。提升学校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让学生真正能够在充分了解自我、了解专业、了解高校的基础上做出更加合理化的选择。

(三)进一步加强学科教室建设。切实转变教师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学科教室的价值和意义,不断丰富学科教室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办公工位进入学科教室的功能作用,将学科教室真正打造成学科“有效教学”的最佳平台,真正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型社区,让学科教室真正具有“吸引学生不请自来的魅力”。

(四)进一步加强“基于问题的精准教学”课堂改进行动,加强教学班建设,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真正建设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教学组织下的高效课堂。

(五)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分析评价办法,将基于基础的发展性评价和基于目标的完成性评价有效结合,将分层评价合理打通,使之更加公平、科学,导向性和激励性更加明确,可操作与可感受度更高。

教育是指向未来的,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我们创造到哪里,未来就在哪里。教育的理想人皆有之,理想的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行走在变革与转型的路上,我们将始终与新课改同行,与新高考同行,与教育的初心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