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一中高九级校友、著名天文学家李宗伟教授回母校举行学术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6-05-23 00:00:00 作者:李荣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521高九级校友、著名天文学家李宗伟教授和高九级部分老校友回到母校,参观了美丽的潍坊一中校园、校史馆,副校长李亚杰代表学校接待了老校友并介绍了学校情况。下午,李宗伟教授举行了《现代天文学与宇宙学》的科普讲座,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2点,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讲座由副校长迟桂升主持,高一年级500多名师生参加报告会。

李宗伟教授以自己辗转求学,克服重重困难追求人生理想,数十年如一日致力天体物理学研究为开场,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学生时代。他说:“我出生在寿光一个极其贫穷的农民家庭里,家里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好几辈子没有出一个文化人。5岁丧母,我不得不由近邻潍县的姥爷姥姥抚养,两位淳朴的老人暗暗发誓要把我抚养成人,并接受良好教育。他俩省吃俭用艰难度日,坚持供应我上学。1953年,我考入了潍坊一中,和大多数寒门子弟一样,全凭着国家助学金完成学业。1956年,我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时正值北京师范大学创办天文系,我留校任教,后任天文系系主任。北师大天文系承担国家科委的 “攀登计划”,多次荣获国家颁发的科技奖,我和同事合编的 《天体物理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6年该书由台湾凡异出版社出版,曾一度作为台湾很多考试的指定参考书籍。”

改革开放以后,李宗伟教授与国际著名超新星专家C.惠勒教授合作开始超新星的研究,并成为该领域的翘楚。他说:“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详尽记录超新星的国家之一,早在宋朝就有详细记载,我为此自豪。”

他的研究领域趣味悠长,且特有震撼力。他说:我们现在每一次看到的太空中超新星爆发,其实都是很多亿年以前的 “历史事件”了,因为,这是由超新星跟我们地球的距离、或者说是光走到地球需用的时间决定的。那么什么是超新星呢?超新星其实是年老恒星走向死亡的写照, 是恒星在辉煌葬礼后的 “复生”,同时又是新生恒星的 “催生婆”。恒星其实并不“恒”,它也会步入老年,变老过程中,它的中心会向内收缩,而外壳却朝外膨胀,形成一颗红巨星。红巨星很不稳定,总有一天会猛烈地爆发,抛掉身上的外壳,露出藏在中心的白矮星或中子星。在爆发中,恒星将抛射掉自己大部分的质量,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短短几天内,它的光度会增加几十万倍,天文学上就把这样的星叫“新星”如果恒星的质量更大、爆发得更猛烈些,它的光度增幅超过1000万倍,这样的恒星叫做“超新星”。

 报告会最后,李宗伟教授勉励同学们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发奋读书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并在留言薄上题写下“祝母校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李宗伟教授还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并给孩子们签名留念。

 

 

 

 

 

 

 

 

   

 

李宗伟教授简介

李宗伟教授,我校高9级校友,19356月出生在山东寿光,19567月潍坊一中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60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留校天文系任教;1988年被北京师范大学评为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86-199412月任天文系系主任。1989- 1994年任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1990-1993年任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80年代为国际天文学会会员,任亚太地区天文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代表。80年代从事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研究,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998年至2001年主持基金委重点项目——“超新星的观测和研究”,1964年至2003年从事教学工作,教授“恒星大气物理”、 “恒星结构和演化”等课程;1997年在清华大学授“天体物理学”;2001-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高等天文学”;1992年出版的《普通天体物理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2000年出版《天体物理学》,该教材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2002年《天体物理学》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2012年第二版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997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奖;1999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